资讯中心

当 “比赛第一” 成为时代咒语:竞技社会的价值困局

2025-07-05

在常州奥体中心 36712 名观众的呐喊声中,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 这句被南京发布巧妙改编的口号,以破圈之势引发全民热议。这句看似戏谑的调侃,实则撕开了现代社会的价值疮疤 —— 当竞争被异化为生存法则,友谊是否注定沦为竞技车轮下的牺牲品?

一、竞技崇拜的现代性困境

体育竞技的本质正在发生异化。2025 年全运会群众比赛中,北京球员曹博远背后飞踹致对手骨折的暴力事件,折射出 “胜利至上” 观念对体育精神的侵蚀。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观众镜像神经元在目睹暴力动作时会产生生理共鸣,这种原始的攻击冲动在群体环境中极易失控。当竞技从 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 的自我超越,演变为对他人尊严的践踏,体育便失去了其文明教化的本质。

教育领域的 “内卷” 同样触目惊心。江苏学生从早 6 点到晚 11 点的学习强度,将分数竞争推向极致。这种 “打印机式教育” 培养出的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,而是被异化的考试机器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家长将孩子的未来押注在分数竞赛上,忽视了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,最终可能造就如孙杨般 “成也偏执,败也偏执” 的悲剧。

职场竞争中的友谊困境则更具普遍性。当拉塔和安德烈斯这对共事五年的好友,因晋升机会陷入权力博弈时,友谊的脆弱性暴露无遗。沃顿商学院研究发现,职场利益冲突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力,远超薪酬差异带来的影响。在 “胜者为王” 的丛林法则下,同事间的信任与协作正在被猜忌和防备取代。

二、价值失衡的文化溯源

这种价值困局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。儒家文化中 “仁、义、礼” 的传统友谊观,强调 “君子周而不比” 的和谐共生,而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浪潮,将竞争推崇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路径。西方文化中 “适者生存” 的进化论思想,与中国 “成王败寇” 的功利主义一拍即合,共同塑造了 “赢者通吃” 的社会达尔文主义。

在全球化背景下,竞技文化的传播加剧了价值扭曲。电竞产业的爆发式增长,让虚拟世界的竞争成为年轻人的社交主阵地。虽然团队协作在《英雄联盟》等游戏中被反复强调,但职业选手的高淘汰率和观众对 “秀操作” 的追捧,依然将竞争置于友谊之上。这种虚拟与现实的价值混淆,正在重塑新一代的人际关系认知。

三、破局之路:重构竞争伦理

破解困局需要多维努力。在个体层面,建立 “成长型思维” 至关重要。正如《贪婪的多巴胺》揭示的,追求目标的过程比结果更具价值。职场中,拉塔和安德烈斯若能以 “共同成长” 而非 “零和博弈” 的视角看待晋升,或许能避免友谊破裂。教育领域则需回归 “育人” 本质,江苏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心理健康课程,这是扭转 “唯分数论” 的积极尝试。

芒果体育官网

制度设计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。欧洲足球联赛推行的 “安全缓冲区” 和 “球迷身份证” 制度,通过物理隔离与信用惩戒有效降低暴力冲突。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引入团队协作指标,能缓解职场过度竞争。更重要的是,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评价体系,让艺术、公益等非竞技领域的价值得到认可,才能从根本上稀释 “比赛第一” 的单一价值导向。

当 “比赛第一” 成为时代咒语:竞技社会的价值困局

文化层面的革新尤为关键。南京发布的 “玩梗” 实践提供了新思路: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解构固化观念,反而能引发更深层的价值反思。媒体应减少对暴力冲突的渲染,转而传播如《超越》中普通运动员的奋斗故事,让公众看到竞技背后的人性光辉。当 “友谊第一” 不再是空洞口号,而是融入社会肌理的价值共识,我们才能真正走出 “比赛至上” 的困局。

在这个被竞争焦虑裹挟的时代,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 的流行恰似一记警钟。它提醒我们:当竞争异化为生存本能,人类将失去最珍贵的情感联结。唯有重建竞争与友谊的平衡,让体育回归 “团结” 本质,让教育滋养完整人格,让职场成为协作平台,才能在追求卓越的同时,守住人性的温度。毕竟,真正的胜利,不在于击败他人,而在于超越自我;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孤立的登顶,而在于携手同行的温暖。